欢迎来到中国合唱协会!

当前位置:首页>>

虚怀若谷 严谨治学 —— 缅怀杨鸿年先生

作者:唐平波     时间:2020-07-31     点击:793    评论:0


       惊闻杨鸿年教授辞世,原本爬格子写论文的情绪被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而长久无法平静。

       如果说马革顺先生是中国合唱艺术的开山鼻祖,那么,杨鸿年先生就是集合唱艺术之大成者,世界公认的"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"。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,能达到艺术巅峰的成就,并不是偶然,更非炒作。首要因素是其“人”,次要因素是其“才”。

       厚积薄发,不计名利的艺术生涯。杨鸿年是我国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奖最多的指挥,可是这位名震国际合唱界的大师级人物却是一个小学、中学、大学都没有毕业的人。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,杨鸿年形象地把它比喻为"ABA"的三部曲式。A代表指挥,B代表作曲。

       解放前,杨鸿年在上海跟随德国专家利兹曼学习指挥。1953年,大学还没毕业的杨鸿年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。1956年,调到北京工作。在此后的近20年间,他教授的多是诸如和声、作品分析,甚至单弦牌子曲、河南梆子的曲式结构等一些与指挥无关的课程。一直到1974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指挥系之前,杨鸿年一直和杨儒怀、吴祖强在同一个教研组教作品分析。但只要和音乐有关的工作他都愿意做,每一门新课都意味着打开音乐中一个新的领域。这些都为他日后出神入化地驾驭合唱埋下了伏笔。 

       再次"回到A"是一个偶然,1974年正在为恢复指挥系寻找合适的人才而发愁的院领导,在档案中发现作曲系的杨鸿年原来是学指挥的,于是便让他和黄飞立老师一起负责重建工作。筹备工作完成之后,杨鸿年便提出不担任何行政职务,专心负责指挥教学工作。终于,杨鸿年完成了他人生三部曲的完美再现。

       虚怀若谷,严谨好学的治学态度上一章节是网络编辑的客观评价。这一章节则是笔者的亲身感受。

       笔者多次参加合唱指挥培训,授课老师中只要有杨鸿年先生,组委会一般会将杨老师的课放在后面一点,而杨老师一般也会提前赶到,并安静地坐在会场的最后一排认真听台上老师的讲课(无一例外)。有一次在广州,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厅,轮到杨老师授课,他的第一句开场白就是:“今天听了家海老师、宝林老师的课,学到了很多……”当年我还是一名求学的学生(现在也是),曾经为自己取得的一些成就还沾沾自喜、骄傲自满。杨老师的一句开场白让我羞愧难当,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,那一次听课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句话。“人家是真正的大师,居然还这么谦虚”——这是我当时的内心独白。由此也明白了杨老师为何能成为“大师”的真正原因。笔者分享出这一句开场白和自己的感受,相信在这一个章节不用再展开了。

       亲历亲为,学术巨献的艺术成就《合唱训练学》、《童声合唱训练学》、《乐队训练学》、《中外童声合唱精品曲选》等著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。上百万字的著作都是杨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,一个音一个音地核对完成的。这些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。

       2016年,杨老师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,课程规划、授课方案等筹备工作都是他老人家亲历亲为,经常工作到深夜,身边的亲人、学生心疼他,劝他不要太操劳。杨老师一句话回复:“我现在还能做事,也希望能做点事,培养年轻指挥是我的心愿。”

       建立起一套完整、科学的合唱教学体系和教学曲目库,创立并主导北京爱乐合唱团(原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),是杨老师毕生的心血。其标杆作用和由此产生的童声合唱教育教学体系及教学曲目库,是中国合唱史上最为重要的贡献,恩泽万代。

网友评论

关于我们 网站背景商业合作互换链接联系我们登录管理广告招商